close

續前言,90年代的商業文化蓬勃,反而使原本多元發展的文化區塊單一了。然而,這些文化區塊不是消失,而是分眾了。這樣的結果是,普羅大眾想要接觸這樣的文化更不容易了。所以,小劇場更加的萎縮,但仍保有生命力,就如同在台北波西米亞裡頭看到的那些人一樣。

台灣的多元還能撐起這樣的多元文化,但是政府在這方面的幫忙卻是少之又少。於是乎,台灣出了雲門,出了朱宗慶......但也僅僅這麼一個雲門,變成一個人的單打獨鬥。這樣的問題是:一.個人的成就無法持久;二.這樣的文化結晶過於個人化。於是乎,一個人的過往,會使得一整個文化殞歿。文化無法傳承下去,是很可惜的事。

文化產業方面政府的缺席,從另一個方面可以比較的出來。芬蘭外交部有將近一半的預算投入文化產業,將本國的小說、電影、劇作翻譯成各國語言版本,讓全世界都能看到。而台灣的外交卻在這點上完全缺席。各部會中外交部可能是最不注重文化的一個部會。在華文地區台灣擁有最強的soft power,政府卻完全不理會這點,很可惜。

原本要打倒舊文化的中國政府,在這幾年到全世界各地設立孔子學院,宣揚儒家思想,無外乎是看到文化的影響力,可能更甚於砸大錢作廣告或是金錢外交。這樣的文化輸出,可以默默影響到世界對中國的觀感。也可以這麼說,原本去中國化最厲害的共產黨(台灣的去中國化沒那麼激烈,共產黨可是用文革在搞呢)反而開始努力的中國化了。

再回頭看看中華民國外交部,這些金錢外交有多少是可以檢驗的呢?這樣的相對應,我想是顯而易見的。因為錢而認同是不長久的。

現在的環境下,對於文化的發展要有精準長久的眼光,因為週邊環境缺乏營養太久了,不像以前一樣了。但是台灣目前為止,還能算是華文世界的文化創意中心,這點不能否認。而這個優勢,卻慢慢的消失中,從媒體對於文化的棄守便可知道。越來越小的副刊文化版,越來越大的影視娛樂版......

執政者應該看到這點,發揮仍是華人世界文化創意中心的優勢,在國際社會中努力的卡位,讓國際認識台灣。

當天對談的筆記大概就整理到這。

--
我真的拖太久了,不趁今天趕快弄一弄我會永遠忘記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c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