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作者 nonekimo (nonekimo) 看板 backrich
標題 [心得] 時評:從日月光看大陸政策(二)
時間 Mon Nov 27 22:09:06 2006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〈詭辯二〉產業外移造成台灣人失業,我們是為了大家著想

承接詭辯一之論述,如果產業外移有其必要,那麼無論我們做什麼都無法阻止!硬加的任何政策都只會得到反效果。相反的,如果產業外移沒有必要,那麼就算全面開放,台灣企業也不會想去。

AdamSmith在論重商主義時有一個主要論點,就是「如果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利潤相當,那麼商人必定寧願留在國內,即使國際貿易的利潤略高亦同」。大家想一想,如果在大陸開早餐店和在台灣開早餐店得到的利潤差不多,誰會願意離鄉背井去大陸作生意?何況大陸的生命安全保障,現階段顯然不及台灣。除非那商人求的冒險的刺激,或為其它不尋常的理由。台獨人士常常說,大陸的保障不及台灣,他們是為了大家著想。但是,真正拿命拚的人是去大陸的台商,大陸危不危險難道他們自己心裡沒數嗎?官員把大家當呆子洋洋自得,其實真正呆的是自己。呆並不可恥,真正可恥的是那麼呆還自以為是。我自己的朋友要去大陸發展,沒有一個不是考慮再三的,最後才「忍痛」過去的。資本家拿畢生積蓄去冒險,會沒考慮過這個問題,需要你台獨份子在這打嘴炮嗎?

拉回正題,其實詭辯二所犯的最主要錯誤,在於「產業外移會造成台灣人失業」,這觀念大錯特錯。這說法有一個歷史悠久的老祖宗,就是「機器使人失業論」,這笨理論從工業革命以降,就不斷的換著不同的新衣,一再的欺世盜名得逞,每次被駁倒後不久總又在新的地方站起。

我們在此以實例想像。

假設有甲、乙二家公司,均在台灣從事手工紡織生產。有一天二家公司的生產成本慢慢高於國際水準,於是決定想辦法降低成本。甲公司採行的方法是「買機器」以取代人工,乙公司則將生產線移往大陸,以「大陸人力」取代人工。這兩種方式有什麼差別呢?基本上當然有許多技術上的差別,但統一結果就是紡織工人全失業了(當然操作機器也要雇用人工,但其數量必然大幅減少)。今天我們會說:「產業外移造成失業」,但是在台灣機器造成失業的現象卻更為嚴重。你可以想像,如果全台灣不淮使用機器,可以增加幾萬倍的工作機會嗎?那麼我們要不要規定不能買機器以促進紡織業發展?可以想見,這樣搞的話,不只紡織業,全台灣都會陷入失業的狂潮。

有趣的是,今日我們發現用了機器之後,台灣不但沒失業問題,還在中小企業上蓬勃發展,甚至在生產上大量使用自動化設備。為什麼機器取代的人工沒有失業?那些人去那了?仔細想想,沒錯,機器造成「紡織工」失業,但沒有了紡織工,變相強迫他們去學工程、學法律、學電機、學休閒觀光。而機器生產的大量利潤,就回過頭養活了這些人,也因此台灣從紡織王國的陰影走出,走向電子大國,走向服務業大國。

現在我們又走到電子業轉型的十字路口,我們要選擇逃避(以保護主義延緩、加重問題),還是選擇接受挑戰,發展下個台灣的利基?如果台灣人工真的不如大陸人工,強迫台商留在台灣,情形會更改善還是更嚴重?

進一步,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問題。或許有人會說:「你說的沒錯,機器產生的利潤養活了服務業的人,但產業外移不就變成養活大陸人,餓死台灣人嗎」?這也是似是而非的講法,不過要了解這說法錯在那裡需要有點想像力。

首先,我們仍然假設台灣人不死,台灣人不消失。所以外移的產業固然將利潤也外移,但新的台灣人會從事更好的產業,繼續貢獻獲利。事實上,紡織業沒落時,誰會想得到變成電子王國更賺?重點在大家肯不肯拚。

其次,目前台灣都把總部留台灣,製造工廠外移,因此獲利常能回流台灣。但台獨政府的僵化政策,逼使台商將總部從台灣連根拔除,對於台灣的傷害更為嚴重。

再者,紡織品(代換其它產業亦同)如果在大陸做比較便宜,那麼就給大陸做吧!我們台灣的消費者反而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享受紡織品。有人質疑:「那紡織工人怎麼辦」?事實上,我們用「台幣」向大陸買紡織品,大陸人要的其實不是「台幣」,而是台灣的貨物(不然我們什麼都給大陸做,每天印鈔票跟他買就好了,連工作都不用工作,豈不更妙?)。也就是說,大陸紡織業賣東西給台灣換了台幣,就有買台灣貨的需求,因此創造了台灣新的就業機會。而紡織工就順勢從夕陽產業,轉到了更有發展的產業。
~~未完待續~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ecent 的頭像
    fecent

    fecent

    fec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